阿里巴巴CEO陆兆禧:2015年的3大战略

U5081P2DT20150201094545
阿里巴巴俨然站在了世界舞台之巅。

在美国上市之后,阿里依托已有的电商、支付宝、云计算、大数据等板块,将业务触角延伸至菜鸟物流、医疗健康、文化等新领域。没有新的蓝图何以吸引投资者?

在阿里属意的移动互联领域,竞争惨烈,BAT每一家大佬都是“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这意味着阿里高管身上的担子并不会因上市而减轻。

陆兆禧深得马云信任,在于其熟悉集团支付宝、淘宝、云OS等各项业务,其强大的执行力也使得马云可以放出“我吹牛,我的兄弟会帮我实现”的豪言。

关于阿里未来的发展,《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

在美国不可能有阿里这样的公司

《中国经营报》:阿里现在已是美国的上市公司,美国某些评论说阿里巴巴的模式不如亚马逊,这或许也存在阿里对认知者的沟通问题。如何让资本市场了解你们公司以及你们所做的事?

陆兆禧:几个月前我绕了地球两圈,见了很多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分析师等,总体来说海外对阿里的评论比国内要正面得多,不知道为什么,国内自己看自己都是一身毛病,海外隔岸看美女都很漂亮。亚马逊是非常伟大的公司,我们肯定在亚马逊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在海外也有大量看好阿里的人,关键是我们立足本身核心业务知道自己下一步做什么,特别知道客户要什么,给自己做事情和给别人做事情是不一样的。互联网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往做事情是为自己做,互联网就是利他精神,先为别人做,让别人在你提供的工作和服务中获得价值以后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我们与投资者和海外媒体做了非常充分的沟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沟通,阿里肯定不完美,这个公司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在改变。

在美国不可能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因为那个信用环境很完善,零售很发达,刚好中国这两个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诞生了这么一个公司。所以每个公司在当地都有一个特定的存在环境,我觉得外国人有没有看得懂不重要,毕竟也有人看好我们。

《中国经营报》:阿里在美国上市后玩法比以前多很多,比如推动全球购、分期购等等,你们开拓新业务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陆兆禧:阿里只专注在客户上面,专注在客户市场需求上就不会迷失。以前不了解市场,看看美国市场,起码有一个榜样,但是今天我们超过它了,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市场到底需要什么。像农村战略,四年前就开始了,让全中国的农副产品放在淘宝天猫上销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实满足社会需求之外还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就是城市化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如果今天能够解决这个大的社会问题将会创造更高的价值,我们也会获得更好的回报。战略不是想好了就这样,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跟着市场、跟着变化走。

阿里有一个价值观叫“拥抱变化”,我们经常被变化拥抱,被市场拖着走,比如“双十一”促销活动,内部很多讨论到底该不该做,因为每年准备“双十一”要半年时间,技术上的峰值,为那五分钟我们要准备半年。软件投入、硬件投入、和运营商的合作,但我们还是这样扛下来了。

《中国经营报》:阿里的体系庞杂,从战略上讲,你这一年来主要关注的事情有哪些?

陆兆禧:战略上有三个方面。第一,农村战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中国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去。这是个很大的命题。过去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找工作,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关键是农民为什么要离开土地?因为收入少,我希望通过网络帮助农民在土地上所产生出来的农产品,能够用一个市场的价值卖到城市里去。同时,通过网络把城市的产品带到农村去。把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商品带到落后地区。

第二,国际化,立足于中国是第一步,产品走出去和商品带进来,满足当地消费和海外的消费。阿里的国际化分了几步,首先立足中国,中国是全球大市场,未来中国肯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把国外的货物带进中国,其实也是国际化的过程,让国际货物跟中国本地的消费者产生连接,跟本地的市场发生关系,就是国际化的一步。

另外,中国有大量的生产企业,他们生产很多产品,这些产品需要卖到海外去,最早的时候外贸是B2B模式的出口,未来可能是B2C和C2C出口。现在阿里做的事情可以看得到这个增长已经非常大,今天B2C和C2C大量需求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

第三,大数据和云计算,今天阿里能够承受那么大的交易量,是因为我们在云计算里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做研发,今天我们没有一台IBM机器,没有EMP的存储,全是用国内厂商像华为、联想生产的PC服务器,几千台联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这种计算和存储能力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开放给更多的创业者和中小企业。

创业公司或者中小企业要上网,要创业,首先要请IT人员,要买服务器,要花很多钱。在云计算时代,这样的服务就像插电一样,按月、按用量付钱,云计算让中小企业做生意更简单,降低了他们的门槛。

大数据方面,我们也是做了几年,有两个方向及目标。让数据驱动业务;让数据变成业务。数据驱动业务更多是指内部怎么用数据。

数据变成业务,指的是数据产品要做的好,商家就能够利用数据产品可以预测下一步要做些什么产品,要备多少库存。今天所做的事情都是这样做的,包括投“双十一”的广告,其实背后都有大量的数据帮助我们做判断、做决定。我们要让商家和我们有一样的能力。

不是CEO想做的就能做到

《中国经营报》:我注意到你作为CEO花了大量的精力在移动战略上,甚至用很大的资源推“来往”这个产品。在无线战略上,你是想清楚了该怎么干,还是想做更多的基础性的东西?

陆兆禧:战略和战术有的时候混在一起,所谓战术就是指东打西,有些看起来很有条理但是内部很乱,有的外面看上去很乱,但是我们自己很清楚。其实,我们做事情非常专注,来往是一个战术性的产品,并非我们的战略。

对于阿里来说,做这么一个社交工具,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员工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未来移动互联网这方面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不管做电子商务还是O2O,这些无线通讯的能力必须要有,而且我看得到我们团队在不断地成长。

虽然我们做了来往,但你会发现你很多朋友还是在微信上,但团队过去一年进步非常大,这个背后就是人的进步。

《中国经营报》:来往作为一个战术产品而言不是特别成功,原因是什么?

陆兆禧:来往当时做的时候声势浩大。但来往本身和电商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技术上不一样,体验上也不一样,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多教训,也有很多进步。我们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作为战术性产品已经达到了目的,对外有声东击西的作用。对内,我们从来往这个产品开始调动全公司产品技术资源投入到无线上。无线端最重要的是手机淘宝、天猫、支付宝钱包,这是我们的根本。

战术性的东西很好玩的,通过战术产品,带动大量的人投入在电商无线的业务上。实际上,一个企业要做一件事情,不是CEO想做的就能做到的,是要让团队一致地往一个方向去做,才有今天看起来不错的结果。

企业做产品或者投资有时是战术,有的时候是战略,我刚才讲的那三点就是非常清楚的战略。我们很多投资也是战略性的投资。对于那些我们没有的能力,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拥有这个能力,比如投资UC,通过投资UC可以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移动浏览器。

《中国经营报》:阿里做了很多线上线下打通的事,也就是所谓的O2O,现在进展如何?

陆兆禧:线上线下打通,比想象中要困难。因为线上我们基本上经过了十几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套路,线下有太多的东西,比如说线下的IT信息这方面是不如线上的,很多线下很原始的,让他们上网,首先把他的产品、商品、服务数据化,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所以我们今年已经开始在跟很多的原来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展开合作,帮助他们把他的客户信息互联网化,只有这一步走过了,之后才能够让线下更多的商铺享受到互联网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中国经营报》: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的消费习惯,你对未来电子商务的格局发展怎么看?

陆兆禧: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比欧美发达国家更有潜力,甚至类似我们国家这样的发展中地区同样具备这个潜力。未来我们也在放眼世界的其他地方,但是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还有好几亿潜在用户,而今天有3亿人在网上购物,按照中国的人口再造一个阿里或者整个电商互联网的规模,一点问题都没有。大量的消费都可能从线下搬到线上,或者线上线下结合,更好地引爆这个消费,使之蓬勃发展正当其时。

马云背后的男人
作为阿里集团的CEO,陆兆禧出镜率是极低的。2014年9月,阿里在纽交所上市,马云和陆兆禧一起出来接受媒体群访。被问及阿里上市后有什么感想和计划,陆兆禧只回答了一句话:“回去好好工作。”作为阿里集团的二号人物,每每与马云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陆兆禧总是显得异常低调。

相对于马云每每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妙语连珠,陆兆禧就显得木讷很多,“不善言辞”“低调”“沉默的CEO”是媒体人给陆兆禧的评价。实际上,陆兆禧的不善言辞是个假象。在2014年“双十一”当晚接受媒体采访的他就滔滔不绝,谈了一个多小时,回答记者的每个问题都是逻辑清晰,有干货。

在阿里的花名文化中,陆兆禧也有一个花名——铁木真,但阿里内部很少有人称呼他花名,众人都称他为老陆。

作为马云之后的继任者,外界给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的评价基本上褒扬居多。部分原因是陆兆禧的性格与马云截然相反。2013年5月,马云退休,将老陆扶上CEO的宝座。

马云是性格张扬的精神领袖,而陆兆禧是低调务实的实干派。 没人可以复制马云,索性选择一个完全不一样的CEO,老陆正是这个人选。有人说,如果马云是个创业者,创立了阿里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那么老陆就是守业者。而守业者不需要张扬,更需要稳健和务实。

在阿里的众高管中,陆兆禧是在各个业务条线都做过的高管,曾经为B2B当年的开疆拓土立下过汗马功劳。此外,在阿里巴巴历史上遭遇的各种危机中他都能担当大任化解危机。

无论从他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还是各个业务条线的熟悉程度,陆兆禧是能平衡内部各种关系,协同各个业务条线并使之高效运转的不二人选 。

本来,从2013年的BAT的格局看,阿里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没有敌手,可以在现有业绩基础上持续不短时间,陆兆禧只需要守住当时阿里的局面,直到阿里上市以及未来几年不出大错便可平稳完成自己阿里集团CEO的使命。

然而,移动互联网大潮来得太快,阿里是PC时代的巨头,当许多淘宝卖家开始向微信搬家,当一个抢红包的游戏就迅速拉起了财富通这个以前根本没在支付宝眼里的竞争对手的地位时,移动+社交的巨大的威力头一次让阿里集团上下都感受到了竞争的危机。这种危机并不是来自商业模式,而是来自于用户习惯的改变。

作为行动派的陆兆禧迅速行动起来,由他领衔无线业务,打造了一个与微信产品类似的“来往”,并以来往为由头号召全公司“ALL IN”无线。然而,来往的出生时,微信已经成长了两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是不可逾越的,如果来往早出生一年,或许今天在移动社交领域就是另一番格局。

历史不可假设。陆兆禧这个互联网老将在来往一战中并未达到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并非没有收获,正如他自己所说,经过这一战,阿里上下都被推动起来关注无线,推出了产品,也积累了经验。

2014年,阿里成功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一单IPO。但阿里面对的挑战还很多,上市之后组织继续保持活力的问题、监管问题,诸如近日就假货的问题与监管部门的博弈。除此之外,面对一日千里的技术变革,相对于创业团队,阿里这样一个庞大的商业机构怎么保持创新的能力。除此之外,无论是腾讯还是京东,竞争对手一个也不可小觑。

陆兆禧任重而道远。
专注于客户就不会迷失

阿里只专注在客户上面,专注在客户市场需求上就不会迷失。今天能够解决大的社会问题将会创造更高的价值,我们也会获得更好的回报。战略不是想好了就这样,而是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跟着市场、跟着变化走。阿里有一个价值观叫“拥抱变化”,我们经常被变化拥抱,被市场拖着走。

让数据驱动业务

大数据方面,我们也是做了几年,有两个方向及目标。让数据驱动业务;让数据变成业务。数据驱动业务更多是指内部怎么用数据。数据变成业务,指的是数据产品要做的好,商家就能够利用数据产品可以预测下一步要做些什么产品,要备多少库存。今天所做的事情都是这样做的,包括投“双十一”的广告,其实背后都有大量的数据帮助我们做判断、做决定。我们要让商家和我们有一样的能力。
战略战术要混在一起

战略和战术有的时候混在一起,所谓战术就是指东打西,有些看起来很有条理但是内部很乱,有的外面看上去很乱,但是我们自己很清楚。其实,我们做事情非常专注,来往是一个战术性的产品,并非我们的战略。

陆兆禧简介

陆兆禧于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团,2004年9月,带领团队创建支付宝,担任支付宝总裁。2008年1月,出任淘宝网总裁。2011年6月,出任阿里巴巴B2B公司CEO,自2012年7月起出任首席数据官,负责推进集团“数据分享平台”战略,以让小企业受益。2012年9月,阿里集团分拆云OS业务独立运营,陆兆禧兼任云OS总裁。他同时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分管集团旗下的数据平台事业部、信息平台事业部和云OS事业部。2013年5月10日起至今,陆兆禧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

加入阿里巴巴集团之前,陆兆禧曾是一家网络通讯公司的合伙人,主营互联网长途电话业务。
新年伊始,马云评价京东模式是悲剧,引发口水仗,谈话出自方兴东2014年7月与马云的一次喝茶聊天。这十多年来,方兴东几乎每年都会作为朋友见一次马云,他们私下究竟聊什么?

最早听到马云大名,是在早年一次与互联网界朋友的饭局上。

有人说,《互联网周刊》上登了篇文章,有人居然自称是中国互联网之父,这个人就叫马云。大家哄堂大笑,把马云当作骗子,认为那篇文章肯定是花钱刊登的软文而已。那时,马云还远不是杭州互联网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更不用说已经风起云涌的中国互联网界。那时,连如雷贯耳的张树新、张朝阳等人也不敢自称中国互联网之父。

人们公认的互联网之父,有当时邮电部的刘韵洁,因为他架构了中国互联网的骨干网,还有最早互联网接入的许榕生等。那时,京城是全国互联网的绝对中心,一个远在京城千里之外的名不经传的人居然敢自称互联网之父,京城互联网界的人自然当笑话看。

从北京茶馆到杭州“太极禅苑”的十年喝茶史。

作为浙江人,我频繁地回到杭州,与杭州的诸多互联网创业者交往颇多,但是,我第一次和马云见面,还是在北京。

大约是1999年,有人联系我,说马云约我喝茶。喝茶的地点就是北大南门外的一个茶馆。听说,那一次马云约了不少人,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赴约。而我对这位老乡充满好奇,所以准时到了。今天,见面的细节和谈论的内容,早已被健忘的我忘得一干二净。但是,我还是记着那一次两个小时的喝茶时间,谈得非常热烈。马云对于互联网的见地,的确不比京城互联网界最牛的大佬来得差。

因为相谈甚欢,而且心有戚戚焉,因此在互联网实验室和《中国青年报》举办的首届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评选中,我们将马云放入了最后的候选名单,入选的理由是:马云是最早在中国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并坚守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人。当时的介绍是:1999年3月,马云和他的团队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他根据长期以来在互联网商业服务领域的经验和体会,明确提出互联网产业界应重视和优先发展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他的观点和阿里巴巴的发展模式很快引起国际互联网界的关注,被称为“互联网的第四模式”。阿里巴巴获得国际风险资金投入后,马云以“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球的大市场”的经营管理理念,迅速招揽国际人才,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培育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迎接“入世”挑战构建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

当然,第一届马云还是没有进入最后的十大人物。他的获奖还要等到2003年。

十多年来,我一般一年会打扰他一次。两个人,两杯茶,酒店的大堂,或者在他办公室,马云不同的办公室中都会有一套茶具。

最初几年的见面主要在杭州黄龙宾馆,后来主要是杭州世贸的大堂。当然,也包括他的几处办公室,包括早期文三路的华星科技大厦,后来的西湖国际。还有曾经业界很有名但是已经被清理的杭州三台山路江南会。最近的一次见面聊天是2014年12月22日,在马云杭州西溪湿地的“太极禅苑”。

十年多年来,时势已经斗转星移,当年投身互联网的热血青年有人已经以千亿级的身价牢牢占据财富榜前茅,而大多数人依然在互联网的第一线继续奋斗着。十多年来,阿里巴巴也今非昔比,从一个京城互联网界压根不搭理的创业公司,成为今天中国互联网一马当先的领导者。好在,令人欣慰的是,朋友间的见面、朋友间的聊天,依然轻松如故。

马云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超越谷歌和苹果。

惹祸的这次见面是2014年7月25日。原本定前一天晚上,约好晚饭后到西湖边的凯悦喝茶。等到时间差不多,马云短信说,能否改到明天早上,一起吃早餐吧。本来我也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主题,就是希望最轻松、最自在地聊聊。改时间当然没问题。

早上九点,我提前半小时先到了湖滨路28号凯悦酒店。这个位于西子湖畔的酒店,步行即可至湖滨国际名品街,酒店毗邻武林广场和杭州大厦,成为马云今年最喜欢出没的酒店。

十分钟后马云就到了,他拿出来的是助理带的早餐。简单的几个碟子,一碗粥,两碟素菜。脸色比我想象的好,虽然风尘仆仆从欧洲刚刚回来,但精神状态不错。他说,这两天腰不舒服,前两天去欧洲,每个国家跑了一天,坐车的时候没感觉,回来就有反应了。

与之前的聊天相比,这次马云对于阿里未来的战略思考明显已进入一个全新境界!他认为无论腾讯和百度,在战略上已经滞后于阿里。他思考的更多是如何超越谷歌和苹果,超越美国商业企业达到的高度,超越一直统治这个时代的美国商业思想!

首要关心的当然是阿里上市的时间,第二当然是市值,突然出现一个20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中国人不适应,美国人更不适应。马云最感慨的是国内和国外舆论的反差,与国外一片的赞赏相比,国内的质疑、抨击和冷嘲热讽非常多。马云说:那天美国人说的一句话最有意思,他说我们专门研究制度,我们讲资本主义讲了200年了,但是我从没见过这么出色、这么厉害的一家公司居然在中国出现。老外都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在欧美看到过如此好的一家公司出现。

“阿里是航母,腾讯的微信不过是舰载机。”

马云最得意之处是他的战略思想。马云认为,阿里的今天成功实际上只是过去战略布局的成功。就像今天的战略,决定了5年8年之后的格局。

当整个业界和社会都习惯将阿里、腾讯和百度放在一起,以BAT统称时。马云心中,其实早已不把腾讯和百度当作同等对手。马云认为,以战略见长的阿里将会迅速拉开与腾讯和百度的差距。

马云认为,腾讯强在产品,微信的确厉害,但是,阿里与腾讯不同,阿里打造的是一个航母舰队,微信还是舰载机层次的产品。马云说:从QQ到微信,腾讯的舰载机的确升级了。但是,舰载机可以经常升级,航母却不能经常升级。航母是由多个舰队组成。其强大的战斗力不是来自单一的舰载机,而是整体的力量!今天,如果百度没有搜索,百度会怎么样?如果腾讯没有微信,腾讯会怎么样?今天阿里如果没有淘宝,阿里会怎么样?百度和腾讯如果没有搜索和微信,就完了。而阿里的今天已经不仅仅是淘宝。

阿里的团队是马云最引以为骄傲,当然也有危机感。马云说:阿里的这些人放出来,单个看,没一个特别出色的,你拿任何一个人去比,都不突出。但是我就讲团队,捏在一起,阿里的团队就很厉害。马化腾这几年比较核心的那拨团队是香港那拨,基本上是投行出来的,我认为他们战术多于战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战术多于战略是亏三年,战略多于战术是吃苦这两年。

马云说:阿里8年前、10年前,以杭师范大这帮人在做,这三五年,以浙大这帮人作为主要,未来5年到10年,我们至少是北大、清华,包括斯坦福。我们现在有点像国家级的竞争,像韩国的三星,美国的苹果,德国的奔驰,都是国家级的竞争,是全球人才的竞争。

其实马云提到了两个“悲剧说”,除了“京东悲剧说”,我个人最在意的是另一个“商业思想悲剧说”。

人们心目中,阿里的竞争对手,国外是亚马逊,国内是京东。对于亚马逊,马云相当敬佩,他说:亚马逊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企业,有一次我和贝佐斯两个人在盖茨家里,他知道我们两个不是对手,但我们两个竞争。既生瑜何生亮,如果美国有一个阿里巴巴,亚马逊还能活吗?美国因为没有阿里巴巴,才让亚马逊活下来。

而对于京东,马云的观点让我非常惊讶,他断定京东的模式存在巨大的问题,前景悲观: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这是没办法的。你知道京东现在多少人吗?京东五万人!阿里巴巴是慢慢长起来的,我现在才两万多人。现在两万三,收购加起来是二万五。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快递,现在京东五万人,仓储将近三四万人,他一天配上两百万的包裹。我现在平均每天要配上2700万的包裹,什么概念?中国十年之后,每天将有3亿个,你得聘请一百万人,那这一百万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试试。而且他的60%收入是在中关村(9.19,-0.45,-4.67%)和淘宝,他自己网上不可能这么大量。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去碰京东。别到时候自己死了赖上我们。

马云的这段话引发阿里京东口水仗,非我本意。马云并没有贬损和攻击京东的初衷。事实上,B2C商业模式的“过重”和可扩展性问题,在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身上,已经是缠绕了20年的未解之谜!迄今也没有真正得到很好解答。一场争战,无法解决B2C模式之重的问题,也不能否认京东的出色。中国之大,完全容得下一千个阿里巴巴和京东!

我个人欣赏马云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商业思想,也同样欣赏刘强东的不畏艰难,敢闯敢打,他们都体现了互联网创业精神最精髓的内涵。

其实马云提到了两个“悲剧说”,除了“京东悲剧说”,我个人最在意的是另一个“商业思想悲剧说”,结果反而没引起关注。马云说:“有时候觉得跟他们(意见领袖)这些人活在同时代真是很悲剧。150年后,人们看当时的商业思想是按照他们现在的写法,就完全不对,错就错在完全想当然。”这话反映了马云内心与国内意见领袖之间的真实落差,也反映了马云这些年承受的内心痛感。

马云说:“我是商人,我不想玩政治,我不想当官。这世界上人们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钱。”

阿里上市后会不会把新浪和雅虎给收购了?马云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而是一个理性清醒的商人。马云说:收购雅虎的事情我两三年前就干过,这个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是一个经济问题。雅虎是一个媒体,比较敏感。

有些东西不能因为好就可以拥有。就像马云投资新浪微博,是因为微博对中国社会有很大的贡献。投资它是支持它,但收购是另一回事。马云说:我很简单,对我来讲就是支持社会的变革,如果它有问题告诉我,没问题,继续发展,我支持你。如果你需要帮助,我帮助。

雅虎也是一样。如果阿里是做媒体的,马云收购雅虎很自然。但阿里不是做媒体的。马云说:因为我是商人,我不想玩政治,我不想当官,我就踏踏实实的。如果我觉得你有价值,我才去投,你没有价值,我干嘛呢。

马云说:雅虎是张皮,我把中国雅虎废掉了。但是这个钱值得。因为中国雅虎是美国雅虎的缩影,美国雅虎的管理让我看懂他们的运作。所以雅虎中国的收购是中国,应该说全球华人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收购,我收购了以后,看清楚西方企业怎么运作。没有雅虎,根本不知道世界格局这么大,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雅虎是怎么输给谷歌?阿里和雅虎的合作,别人认为是最臭的臭棋,其实这是阿里最漂亮的。没有雅虎,今天哪儿有淘宝,没有雅虎,哪有淘宝今天的格局……没有当年雅虎的收购,今天我们等于跟小苍蝇一样。你说没有支付宝事件,能不能看到今天的余额宝?没有支付宝战略的选择和抉择,哪有可能看到今天电子商务这样的发展?

在谈到谷歌和亚马逊时,马云说:大家都没看到,阿里最大的是云计算。今天的谷歌云计算能力比我们强,但它不开放,它第一天不开放,从此就开放不了。它要开放,技术不如我们,这就是问题。虽然亚马逊开放,但技术不如我们,谷歌技术比我们强,但开放不如我们。谷歌在拓展技术的边界,今天搞软件,明天搞技术,后天搞……我很简单,技术拿来赚钱,我们是干系统。世界上有信基督教,也有信佛教,但只有一个教大家都相信,就是钞票,这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世界上人们最通用的信仰就是钱,其他都不通用。

阿里的迅速崛起必将带来更多人的不适应。不但业界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传统的浙商和阿里所在的杭州,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马云说:格局会变,包括杭州,杭州也要准备好,杭州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房价高了,物价高了。就像硅谷最近很多生意,因为谷歌和Facebook而突然起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估马云就是重估中国。

原计划就聊半小时,不知不觉,一下超过了一个半小时。因为马云还要动身去广州,晚上跟克林顿有顿饭,然后前往东南亚地区。话题就不得不打住。我看了一下我的笔记,大约有12页。

最后,马云指着他前面的早餐:你看,我吃的不也就这点东西。我扫了一眼,一小碗粥,两碟青菜,也就消灭了不到一半。
2008年,在他办公室喝茶,他就很认真地说,他有时间的话很想自己或者约合适的人写两本书,一本就是后来他跟不少人说过的《马云犯过的1001个错误》。而另一本他现在可能不会再提的书,是系统梳理出这么多年来主流媒体,包括很多名家对他各个阶段的预测、抨击和断论,与他一路创业最终实现的结果形成很好的辉映与对照。可以很生动地警示每一个创业者,除了应对创业历程中的各种问题之外,还得应对多少外界媒体舆论的误解、曲解和歪解。那时候,是金融危机之后马云遭遇最大压力的时候,内忧外患和质疑抨击的巅峰期。而今天,他已经超越当年的格局,高度与声望完全今非昔比,所以后一本书估计再也不会有冲动了。

目前市面上所有关于马云的书籍和报道,都没有超越马云每一次内部信的高度,而马云内部信的精彩程度,都没有超过马云个人的演讲,而马云演讲的智慧程度,都没有超过马云平时轻松聊天时候的内容。

10多年来,和马云一次次的聊天,构成了我对阿里和马云的全程印象。而这一次,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一个即将超越我们想象的伟大公司已经喷薄而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估马云就是重估中国。在上市喧嚣之后,希望大家将重点放在马云的战略、思想和远见上,尤其希望在风波过后,有思想有境界有追求的人,能够超越娱乐化、口水化和狗血化,能够重估马云的商业思想和时代价值。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630.html

(0)
上一篇 2015年2月2日
下一篇 2015年2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