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标思维融入企业血液
所谓对标、所谓变革,根本就是一种惯常的方式,它不是一种新方法、新事物、新方案,而是最基本、最惯常,像每天吃饭一样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融入任何竞争性企业的血液里。
1、标杆管理是面向市场、面向竞争、学习对手的思维方式
标杆管理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简单的工具,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承认这个世界不断发展,承认我们的市场有竞争,承认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不断进步,承认我们能跟随并超越对手。它使得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知道市场处于什么趋势,企业处于什么状态。我们必须认真详细地分析对手,而不是去怀疑对手。真正虚心地反省自己,实事求是地学习对手,对我们太重要了。标杆管理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真正转变,实事求是地面对市场。
我以前的同事黄铁鹰写过一篇关于褚时健的长文,他没有把文章写成褚时健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再创业的故事。他写了褚橙怎么选苗、怎么种植、怎么施肥、怎么运输、怎么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完全把褚时健写成一个关注细节管理的经理人,而不是一个励志的道德形象。
褚时健很早以前就在研究橙子怎么种,什么季节用水,用水量多少,什么季节用肥,按多少厘米剪枝,怎么让数百户农民种出的褚橙品质相同,怎么进行培训,怎么监督,怎么管理等。褚橙是褚时健75岁创业、85岁种出来的橙子。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过消费者测试,认为褚橙是中国口味最好的橙子。这就是标杆。
2、通过标杆管理寻找科学的路径和方法
我们今天说的标杆管理,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竞争的方式、学习的方式、进步的方式,应该落实和体现在中粮的所有领域。
我们过去讲学习型组织,首先这个组织必须要有学习型的思维,必须要不断探索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反思自己、改善自己,而不应是因为有压力,排斥新东西,通过否定外面环境、否定对手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位置,找一个理由写个报告来解决,到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标杆管理会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比较大的转变,对我们企业特别适合。
企业出现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财务报表出了问题,想把问题梳理清楚并不容易。但是通过推行标杆管理,就有了起点,有了可能性。标杆管理首先起到了一种刺激作用,刺激之后找出原因,再找到改善的方法。
我们从标杆管理中知道,任何科学的路径和方法,只要去探索,总有继续改善的余地。美国的汽车公司、日本的电器公司基本都曾遭遇重创,为什么丰田却能屹立不倒?我们去日本的时候,有一个议员跟我讲,现在日本的工业信心来自丰田。丰田的方法很多,不是一朝一夕积累起来的,关键是它坚持改变。蒙牛提倡跨界对标,对比的可能不仅是具体数据,而是思想与方法,把自己放到大千世界里,放到变幻无常的市场中去,进行跨界对标。
3、突破流程和流程对标的瓶颈
我们推行标杆管理,第一要有结果性的、激励性的对标,第二要有竞争性的对标,比如说市场份额,我们的产品能不能保持市场份额,能不能超越对手?但是,总是说结果性的对标也不行,还要有流程对标,这是我们过去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有了流程管理、流程对标,我们就有了具体的抓手。
如果我们在流程对标与改善方面做得很细,并且坚持下来,那么这就是我们的执行力,就是真正的标杆管理,就是我们的方法和路径。我们再往上对比战略制定、投资行为、行业竞争力、国际化水平,那么中粮集团的全面发展就连成一体了。这非常重要,是我们提升执行力非常重要的手段。
这一过程有很多困难,但应该坚持,需要我们全员努力,这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每一位负责任的经理人的主要工作手段。用标杆管理提升我们所有业务领域的运营管理水平,直到我们没有标杆。在我们的行业里,标杆层出不穷,比我们强的人很多,当然,整体比你差的也不一定局部比你差,也可以去交流学习。
目前的情况下,标杆管理是真正落实我们的战略,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水平最好的方法。管理企业有很多切入点,可以从管理人力、财务、产品开始,也可以从标杆管理开始。这些切入点与方法很多都是重合的,但最关键的是坚持,要持续参与、提升,并且酝酿出我们自己的方法。
标杆管理的方法在管理学上已经比较老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再激活。六西格玛最早是摩托罗拉的方法,为什么能够在通用电气发扬光大,也是一样的道理。
希望真正把标杆管理融入每个人的管理理念之中,实事求是地与对手进行对比,在我们的思维里真正地尊重市场、尊重竞争、尊重对手,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提升我们的运营管理水平,这就是我们真正的标杆管理的思想。(2015年3月)

从标杆差距中寻动力
标杆管理的方法很简单,比如你的同桌考试得95分,你得90分,为什么?他晚上不睡觉,在学习,你努力不够;或者他有计算器,你没有,你的设备不行。这就是对标,就这么简单!
可是标杆管理放到企业管理中就复杂了,为什么?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能不能比,有没有动力比,不知道比完了对自己好不好,然后找个借口,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但是,企业竞争必须回答两个问题:我们做得对吗?我们做得好吗?
怎么知道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依靠写报告是没有用的,必须做标杆管理,从标杆差距中寻求动力。企业管理的所有工具,最终要看能不能真正掌握市场,能不能把自己放在市场的大信息系统里,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知道别人怎么做,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能够见贤思齐、改善自己——标杆管理就是这样的基本方法。
1、标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
标杆管理的角度要来自市场、竞争、比较、优化,要不断听取市场和客户的声音,知道别人怎么做。就像雷达图一样,要知道自己的飞机在哪儿,知道别人飞得多快,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所以,标杆管理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一个思维系统,每个人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自暴自弃。
假设你今天遇到某个公司的人,他说某项业务某个公司做得好,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他自己是怎么做的,那这个人就处在一个大的地图中,他不仅走在路上,而且知道方向,也知道别人怎么走。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应该有这样的作用,及时明白地知道每个竞争对手的位置和动态。此外还要知道趋势变化。如果不研究市场趋势,只知道自己商场里的客户,服务好,留住他,当然也可以,但是可能会失去很多新的市场机会。所以,每个人每天都应该自然地把自己放在标杆管理的环境中。
标杆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偶然的系统,是要建立在公司流程中的,是自动的、每年不断的、持续往前走的,是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标杆管理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流程方法、流程数据,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果不建立标杆管理信息系统,如果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没有这个系统,连最简单的市场上的公开信息、上市公司信息都搜集不到、整理不好、消化不了,就没办法了解市场动态,连最基本的管理、业务都做不到!
2、标杆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
标杆管理还得有科学的方法,是可持续的、自动运转的系统。中粮集团除了实物资产,还应该有研究能力和系统能力,有别人不具备的核心能力。
标杆管理可以让中粮集团变得更市场化,更有竞争性,更能反思自己,知道自己内部的问题。没有比较就不知道差距,就没有进步!标杆管理就从这里出发,分析到系统,知道别人怎么做,再吸收别人的优点,建立自己的系统,经过不断的运行、优化,过几年再比较——就这么简单。
我们要用标杆管理不断提醒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每日三省吾身! 我们可以和别人比,可以在内部比,还可以与自己比,这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标杆管理是一个基本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企业进步的过程,更是每个人进步的过程。
3、加大标杆管理评价权重
从集团层面来讲,标杆管理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评价。在战略层面可以评价资产的分布,在风险层面可以评价市场的竞争,在公司管理层面可以评价人的表现。
中粮集团应该继续加大标杆管理、标杆数据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我们过去对某个部门做调整,对某个经理人做调整,在标杆管理的运用上还很不够。如果市场上别人做得都不好,你还好,那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别人做得还不错,越对标越感觉自己不行,就是退步。这是中粮集团做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标杆管理信息系统要发挥的作用。
标杆管理必须找到差距,从上到下,落实到单元、部门、业务、个人,才能真正地提升业务。(2013年11月)
在考核中导入标杆管理
过去中粮集团对业务的考核注重跟历史和预算比,今后在考核中要彻底导入Benchmarking(标杆管理),把市场的、专业的指标导入中粮集团的系统中。过去做战略的时候,各单位还会主动去找标杆,去对标,现在很多单位不做了,绕开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比,要知耻而后勇。
标杆管理,第一是选准标杆,第二是收集标杆资料。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是如果能下功夫弄准了,所谓吵架的预算、历史的波动等问题就不存在了。要真正地深入业务、了解业务,了解主要竞争对手,把标杆企业和竞争对手的资料做细,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业务。
跟标杆比是最有说服力的,不管是成本还是毛利。与标杆比,会避免很多的不一致和争吵,很多事情会变得不言而喻。任何道理都不如这个有说服力。自己说自己的毛利有多少,说明不了问题,信息也不对称。自己跟自己比,自己给自己上枷锁,总会有问题。有时集团内部会争论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这是正常的。跟标杆比也会吵架,那是因为没有把数据说清楚。如果数据在那里摆着,不认可就没意思了。
跟标杆比,不是要跟业务部门作对,是要让大家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激发大家向好的方向走,搞对立不符合集团的文化。目前,各经营单位都在致力于提升核心能力,不是简单地说我努力了就行的,得有方法、有结果。没有结果的过程往往是错误的。集团的评价系统不是对立的,是讲道理的,是柔性的,是要把团队的潜能激发出来的。
要逐步建立外部标杆和市场的数据系统。集团要有两个库,一个是我们自己的数据库,内部的;一个是标杆和对手的数据库,外部的。跟标杆和对手比,不仅要看结果,还要关注标杆企业的过程指标,关注竞争对手的策略。要认清每项业务的问题所在,不能因为集团这面大旗而忽视对每项业务的关注。每项业务要找到标杆,找到相应的指标,然后每时每刻地跟踪它们。
当然这是一个系统,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可以派人到标杆企业或竞争对手那里做调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对手,但它们之间是交换数据的。行业协会、投行里也都有专业的研究人员。他们应该和投行建立联系,看它们的分析报告,它们对于主要的公司都出具分析报告。虽然它们是从投资的角度看业务,集团是从管理的角度看业务,但是投行的分析报告依然很有参考价值。
标杆,也可以叫作市场。跟标杆比,就是按照市场标准来评价业务。有些业务可能没有明确的标杆,但也不是不可以和市场比。
从预算、历史、市场三个维度评价业务,形成对业务的综合评价。实际上,预算还是以市场和历史为基础,以标杆和对手为目标,以赢得竞争为目的,是市场化的。做预算的过程,不仅是在做预算,也是在制定市场经营策略。有的单位是财务部门做预算。财务部门怎么做预算?这样的预算只是为了做汇报,为了给人看。预算必须做成对业务进行思考和制订工作计划的过程,这样的预算才有用。预算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过程。(2011年8月)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17434.html
考察游学参访预约联系电话:13661395399万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