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从广州回来经过阳江时,买了一套“十八子”厨房刀具,觉得真的名不虚传。我老家的“平南小刀”曾经也很有名,它在那一带的名声就像后来风靡的瑞士军刀。“峣峣者易缺”,一般来说,刀子跟做人一样,如果又强硬又锋芒毕露,既容易折也容易钝,但“平南小刀”却是既硬又利还不易卷刃,做小孩时我们都以拥有一把显得有些笨拙的“平南小刀”而自豪,但现在它似乎“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之所以忽然想起刀来,是看到一个新闻:现在著名的阳江“十八子”一套最高能卖1000多美元,一套德国“双立人”可以卖6000多美元,而瑞典一家叫Damasteel公司的折刀最高更是卖到5万美元一把,其供应商的说法是,你投入多少精力和技术,就决定了刀具的价格和水准。
5万美元在北海可以买一套不错的房子。我没有见过5万美元一把的刀,几年前到德国时我买过一把“双立人”指甲钳,花了20多欧元,贵,但的确好用,剪指甲时,你感觉你的指甲就是为这样的指甲钳而长的,它们简直就是“天作之合”。当时一群中国人在慕尼黑的那个刀具店里,像抢钞票一样围在柜台前抢购。好不容易出一趟国,买的居然是最日常的用品,我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不是导致现在一些人对我们的高新技术也不以为然、把中国诬蔑作“山寨大国”的原因。
阳江的“十八子”在刀具中,称得上是“飞机中的战斗机”了,但与德国刀具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且德国有名的刀具并不只是“双立人”,其它还有不少,百度一下就知道。打个比方,“十八子”在中国是矮子里头拔起的“高佬”,而德国则是一水的“高人”,只是你更喜欢谁的长相罢了。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人“长不高”,跟那个地方的气候、水土、饮食等“环境因素”有关,包括所谓的“基因”也是因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笼而统之,就是一种“文化”。德国制造业之所以“强悍”,从文化角度,与德国人的“刻板”密切相关,马克•吐温甚至说,德国人讲的笑话根本不是笑话。这种在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不灵活、不变通、无趣的“刻板”,在工作中就成为一丝不苟的敬业乐业。那次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德国文化”。我们在机场过安检时,因为队伍排得太长,临时打开一个栏杆入口,国人模样的游客呼啦涌了过去,比触电反应还快,剩下一群老外岿然不动地在原地排队。
据说曾经有电视台作过测试:在德国街头放置两个公共电话亭,分别标着“男”“女”,工作人员暗处观察,一天下来,都是男人进“男电话亭”,女人进“女电话亭”,即使一边空着,另一边也排队如仪。好不容易逮住一个进“女电话亭”的男人,一问却是个法国人。我想要是在国内作这样的测试,别说公共电话亭,女厕所男的也可能闯进去。
我发现制造业发达的地方,都有这种“刻板文化”。瑞士手表闻名于世,我一位朋友说,他到瑞士时坐的旅游车挂着一个专门的行李车厢,本来扣上合页加把锁就没事了,但那个司机关门时却取出一柄锤子,叮叮当当把一根插销敲下去,才锁上锁头,开门时再叮叮当当敲出来。看着他每次费时又费劲地折腾老半天,对他的认真又感动又觉得多余。这种情形我在制造业同样“强悍”的香港看到过,我和儿子在海洋公园坐那个“越矿飞车”时,每一拨人坐上去,身穿制服的安全员都挨个仔细检查,把每个游客自己扣上的安全扣解开重新扣好。相比内地一些游乐场同样的设施,都像“流水席”一样,一拨下来一拨接着上去。所以每次听到哪里的游乐场发生事故,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李克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个新词:工匠精神,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技术来说,“精益求精”就是八风不动,专心致志,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练习“降龙十八掌”的郭靖;就质量来说,就是一丝不苟,好上加好,像广告里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提起“工匠精神”,我们有一个令人骄傲的祖师爷鲁班,但有这样的“传统”,并不等于形成了这样的“文化”。起码从造不出德国那样的刀具和指甲钳来说,我们的制造业还普遍欠缺一种对技术和质量精益求精的“傻劲”。(作者为时事评论员梁思奇)
企业考察网文章,作者:标杆考察培训中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ykc.cn/2891.html